压缩机

压缩机

压缩机介绍
整体概述:

一、压缩机概述 石油工艺中,螺杆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压缩石油伴生气、原料气等,将低压气体升压后输送至后续工艺装置,如分离、反应环节,为工艺提供动力支持。相较于其他类型压缩机,它具有排气连续均匀、振动小、可靠性高、适应性强等特点,可在较宽的工况范围内稳定运行,尤其适用于处理含杂质、成分复杂的石油气体,能有效满足石油工艺对气体压缩的需求。 结构特点 转子系统:由阴阳螺杆啮合组成,非对称齿形设计,高精度加工保证啮合间隙小,实现气体连续吸、压、排。 机体:高强度铸铁/铸钢材质,高精度内表面减少泄漏,外带冷却水套散热。

灾情特点:

常见灾情及危险

1. 火灾爆炸事故

危险源:

可燃气体泄漏:转子密封老化、油路接头松动、管道腐蚀穿孔,致石油伴生气等泄漏,形成可燃混合气。

点火源:设备静电、周边明火、电气故障火花、违规动火作业等。

压力异常:气路堵塞、阀门误操作、超压运行,致机体破裂、管道爆裂,可燃气体喷出。

温度过高:油路故障或高负荷运行,使气体超自燃点,引发燃烧爆炸。

典型场景:

密封失效起火:转子密封磨损,伴生气泄漏,遇电火花或高温表面点燃。

管道爆裂爆炸:腐蚀管道受压力冲击破裂,可燃气体喷出遇点火源爆炸。

检修动火事故:未彻底置换清理,动火作业引燃残留气体,致设备内爆炸。

事故特点:

突发隐蔽:密封老化、管道腐蚀难察觉,泄漏混合隐蔽,事故难预警。

蔓延迅速:可燃气体易燃扩散,高温加速泄漏,火势连锁蔓延。

破坏严重:爆炸冲击波毁设备建筑,碎片引发二次火灾。

扑救困难:现场危险复杂,泄漏点难定位,易复燃,对消防要求高。

2. 设备失效事故

机械磨损:转子、轴承等部件长期高速运转,受摩擦、冲击和振动影响,螺杆齿面磨损降低压缩效率,轴承磨损导致转子偏心,引发强烈振动,严重时损坏设备。

疲劳损坏:运行中转子等部件承受周期性交变应力,长期积累产生疲劳裂纹,裂纹扩展可致螺杆断裂、轴承座破裂,使设备无法运行。

腐蚀:石油气体中硫化氢、二氧化碳和水分等腐蚀性介质,侵蚀压缩机金属部件,尤其气液两相接触部位腐蚀严重,降低设备强度与密封性能,引发泄漏故障。

油路系统故障:油泵故障、油过滤器堵塞或润滑油变质,导致润滑油供应不足或质量下降,无法有效润滑、冷却和密封,加速设备磨损,甚至造成转子卡死、轴承烧毁。

3. 工艺失控事故

流量波动:进气阀故障、控制系统失灵或气体来源不稳定,引起压缩机进气量波动,导致排气流量不稳,影响后续工艺装置运行,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生产中断。

压力波动:压力调节装置故障、气路系统阻力变化或下游设备工况改变,使压缩机排气压力异常波动。压力过高损坏下游设备和管道,过低则无法满足工艺要求,影响生产效率。

温度失控:冷却系统故障、润滑油量不足或压缩比过大,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或过低。温度过高使气体分解、聚合,损坏设备;温度过低造成气体液化,引发液击,损坏内部部件。

三、灾害处置方法

火灾应急处置

初期控制:

切断气源:发现火灾,立即关闭压缩机进出口阀门,切断气体输送;若阀门损坏,迅速启用紧急切断装置,并停止压缩机运行,切断电源,防止气体继续泄漏加剧火势。

启动冷却系统:加大冷却水流量,对压缩机机体、油路系统等进行全面冷却,降低设备温度,防止因高温导致设备进一步损坏和火势蔓延。

初期火灾扑救:现场人员利用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对初期小火进行扑救;对于地面流淌火,可用灭火毯、沙土覆盖灭火。

隔离危险区域:在火灾现场设置警戒区域,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;使用消防水幕或蒸汽幕对泄漏的可燃气体进行隔离和稀释,防止火势扩散到周边区域。

全面灭火:

调集消防力量:及时通知消防部门,根据火势大小和现场情况,调集足够的消防车辆、人员和灭火器材,制定灭火作战方案。

抑制火势蔓延:采用干粉、二氧化碳等灭火剂扑灭明火,同时对受火灾威胁的相邻设备和管道进行重点冷却保护,防止高温辐射引发新的火灾。

控制气体泄漏: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堵漏,关闭相关阀门;若无法直接堵漏,可将泄漏气体引导至火炬系统进行燃烧处理,或通过临时管道输送至安全区域。

防止复燃:火势扑灭后,继续对现场进行冷却和监测,确保设备温度降至安全范围;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检查,清理残留火种和可燃物,防止复燃。

泄漏处置流程

工艺隔离:

切断气源:发现泄漏,迅速关闭压缩机进出口阀门,停止压缩机运行并切断电源,防止泄漏扩大;若阀门无法正常关闭,采取带压堵漏技术或使用专用堵漏工具对泄漏点进行紧急封堵。

隔离关联设备:将压缩机与相连的管道、储罐、其他设备进行隔离,关闭相关连通阀门,防止泄漏气体扩散至其他系统。

设置防泄漏屏障:在泄漏区域周围设置警戒线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;对于泄漏的可燃气体,开启通风设施或使用蒸汽幕进行稀释和驱散,降低可燃气体浓度;对于液体泄漏(如润滑油泄漏),使用沙袋、防火毯等构筑临时围堰,拦截泄漏液体,防止其四处流淌。

安全排放:

评估排放条件: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泄漏气体的性质、泄漏量、现场环境等进行评估,确定安全排放方案;检查火炬系统、事故应急储罐等排放设施是否正常可用。

选择排放路径:优先将泄漏气体通过管道输送至火炬系统进行燃烧处理,或引导至事故应急储罐暂存;若无法直接输送,可采用临时收集装置进行转移。

控制排放过程:缓慢开启排放阀门,严格控制排放速度,防止因流速过快产生静电或对管道造成冲击;安排专人监测排放过程中的压力、流量和泄漏情况,确保安全;同时,使用气体检测仪对排放区域的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。

后续处理:排放完成后,对泄漏气体进行专业回收处理;对受污染的设备、管道和地面进行清洗和消毒,产生的废水需收集至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;对压缩机及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,更换损坏部件,经检测合格后,方可重新投入使用。